水生態修復
采用無害化處理方式,通過淤泥改性干化技術將污泥制成生態磚,同時解決了廢棄淤泥問題與河岸建設所需的大量建材需求。淤泥改性干化的機理是向淤泥中加入改性劑,破壞淤泥中微生物細胞結構,促使細胞內水的釋放,并通過一系列的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將有毒有害的物質固定在固化…

采用無害化處理方式,通過淤泥改性干化技術將污泥制成生態磚,同時解決了廢棄淤泥問題與河岸建設所需的大量建材需求。淤泥改性干化的機理是向淤泥中加入改性劑,破壞淤泥中微生物細胞結構,促使細胞內水的釋放,并通過一系列的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將有毒有害的物質固定在固化形成的網鏈中,使其轉化成類似土壤或膠結強度很大的固體,從而降低淤泥的持水性,加速淤泥的脫水過程。
微生物是水體得以自凈的主要功能機體,自然水體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其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的微生物菌群共同作用,實現水體污染成分的分解、降解和消耗,確保水質清潔。其作用機理如下:
水體自凈,廣義的定義指受污染的水體,經過水中物理、化學與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濃度降低,并基本恢復或完全恢復到污染前的水平;狹義的定義指水體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機物而使得水體得以進化的過程。
水體自凈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水下森林系統由于能夠有效提高水體透明度,控制富營養化,提高環境景致,在景區水域、池塘、湖庫流域水體治理中得到大量應用,并且利用水生植物進行水體治理的投資小、可持續,特別是水下森林的沉水植物去污能力很強,只要成功構建了水下森林系統,即可對水域的水體達到持續治理的效果。該工程運用于湖、水庫等凈水環境或非通行河道等緩流水域。
該技術由兩部分組成,包括微生物循環系統和水下生態系統。
(1)微生物循環系統
通過激活、培育、擴繁原位水域生態系統中的微生物群落,通過在線循環系統,均勻投配至項目水域,以提高水域中微生物菌群的數量,提高污染物降解效果。
(2)水下生態系統
通過工程手段恢復水下生態系統,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水體溶解氧(DO)含量,提高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促進污染物的降解。
微生物、污染物與沉水植物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
微生物:利用溶氧,分解污染物,產生CO2,降低懸浮物(SS)含量,提高水體透明度,為沉水植物生長提供條件。
沉水植物:吸收營養物質,利用CO2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提高水體溶解氧含量,促 進微生物增長。
技術特點:針對富營養化的水質,利用生態工學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的含量。它以水生植物為主體,運用無土栽培技術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為載體和基質,應用物種間共生關系,充分利用水體空間生態位和營養生態位,從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態系統,用以削減水體中的污染負荷。
工藝優勢:美化河道;提高水體透明度,改善水質指標,對藻類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減輕水體由于封閉或自循環不足帶來的水體腥臭、富營養化現象。